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多家長心中的頭等大事,為了讓孩子能進好的學校,很多家長不惜重金買下學區(qū)房。2013年開始,北京重點小學學區(qū)房顯現(xiàn)出極高的溢價率,從海淀區(qū)五道口單價超10萬元每平方米的小開間,到西城區(qū)動輒單價幾十萬元每平方米的破舊平房,媒體和公眾對學區(qū)房畸形市場的批評不絕于耳。對于高價學區(qū)房折射出的擇校熱問題,全國人代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義務教育擇校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也是教育工作要解決的一個熱點。擇校問題最終要通過教育的均衡來解決。
擇校熱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人們對教育問題的焦慮與無奈。當下“學而優(yōu)則仕”、“知識改變命運”在許多人心目中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改變命運的方式。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區(qū)分、選拔、評價體系,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多元化。無論是教育體制改革,還是高考制度改革,最終在學生和家長心中仍然會轉化為:錄取分數(shù)線是多少?高考錄取率會不會提高?孩子能否進入一流大學深造?甚至這種焦慮還在不斷向初中、小學延伸:能否進入心儀的初中?能不能進入一流小學?教育就在這一連串拷問中,脫離了提升個人能力與素質,為人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的本真。當教育脫離這一本真,簡單地換算為投入與產出的糾結,就難免會陷在功利與喧囂中苦苦掙扎:學校和老師,因升學率而受到牽制;學生和家長,因成績而壓抑和焦慮。
對于國家來說,教育制度的改革探索不是一場畢其功于一役的事,而是在一次次的改革與探索中,尋求更好、更公平、更科學的培養(yǎng)和遴選人才的制度,給人才更多的、更個性化的發(fā)展空間。如何讓教育變得從容與理性,讓校園回歸淡定與寧靜?一方面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另一方面則是要營造更寬容和理性的社會環(huán)境。比如,當教育制度尚在日益完善的過程中,理性的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愛與寬容的港灣,讓孩子在遇到挫折與困難、困惑與迷茫、失落與軟弱時,有勇氣、有信心去面對人生最初的磕磕絆絆。
對于學校來說,學校應明確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對此,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梢,學校的教育如果不能從人性出發(fā),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為根本,不能給人以真善美和對人的尊重,缺失了最本質的人文情懷,僅僅以分數(shù)定輸贏,唯名校論成敗,不是成功的教育,也難以真正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對于家庭來說,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點。墨子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奔彝ナ且粋人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梢哉f,家庭教育對人的“熏陶暈染”從出生起便已開始。然而,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過去以修身明德為核心的家庭教育觀漸已式微,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觀大行其道。這種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觀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從特定角度看,我國青少年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無不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觀密切相關。2015年10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中的亮點是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家庭教育也應成為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家長,都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責無旁貸。
我們相信,隨著國民對教育認知與理性的提升,將有助于使教育在更寬松、更理性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也許嘗試著把教育看做是家庭對個人的終身投資,社會對國民素質的百年工程,更有助于教育洗去浮躁與功利,讓教育真正回歸到本源和規(guī)律上來。